黄华,城建分公司青岛地铁5号线项目总工程师。先后荣获中铁上海局“青年岗位能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中铁“安全生产优秀个人”“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从“跟学”到“领航”:破茧成蝶的蜕变。2014年,刚刚走出校园的黄华在地铁建设工地,面对地下连续墙、降水井、基坑开挖等专业名词手足无措,黄华选择扎根现场:白天紧随师傅学习操作,夜晚研读图纸规范至深夜。一次地下连续墙塌孔危机中,他与团队通过反复研究泥浆配比、尝试制作护壁钢板,最终稳定混凝土充盈系数。在青岛6号线硬岩地层施工中,传统冲击钻效率低下,单根桩耗时7-10天。黄华带领团队多次尝试,最终创新采用“旋挖钻+潜孔冲击锤”组合工艺,提高到每天能完成3-5根桩。青岛5号线中标后,面对站位调整、工艺变更等复杂挑战,充分利用实际情况,通过充分利用周边的实际情况,比如根据周边重要管线的分布,提出将围护结构调整为地下连续墙;结合地质条件,把成槽工艺调整为利润较高的双轮铣;再根据车站埋深与临海地质条件,将亏损的双模变更为土压平衡盾构,同时对超过80MPa强度的部分进行单价调整,实现增收1000余万元、减亏100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它让黄华深刻体会到了责任担当的重量,明白了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必须挺身而出,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自“执行”至“深耕”:责任与成长的升华。初入职场时,黄华专注于提升个人技术,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尽责。但随着在工作中的历练,黄华深刻认识到,工程建设的成功绝非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团队的协作与担当。在迎检与观摩活动中,筹备组熬夜整理资料,现场组细心规整施工环境,安全组反复排查隐患,所有人目标一致——展现专业与实力。在抢工期阶段,面对工人不足,项目部全体男同志搬运钢筋、铲冰除雪、浇筑混凝土,毫无怨言。简陋的午餐时间,大家仍斗志昂扬,让黄华感受到团队如战友般的情谊。责任不仅是“按规范施工”,更在于主动思考与担当,例如,技术方案不能仅满足规范,还需考虑工人操作便捷性。黄华认为作为技术负责人,必须立足实际优化方案,这才是真正的责任。从执行到深耕,黄华深刻体会到:责任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多一份操心、多一份协作的自觉,是团队共担风雨、共同成长的信念。
以“创新”筑“未来”:科技引领,担当使命。黄华的师傅在推广BIM技术时说:“新技术就像工具,用好了能事半功倍。”近年来的变化让黄华看到,预制构件技术让现场施工又快又好;数字孪生技术能提前模拟施工风险,提前预判潜在危险;智能监测系统能24小时盯着工程安全,这些已经不是“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办法。黄华认为,在未来的工作中,更要深入研究、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一线施工,让工人们少走弯路,让施工生产更加高效、安全。
十年间,他经历了烈日灼烤的蜕皮之痛,体验过塌孔抢险的彻夜难眠,更见证了创新方案落地的欣喜若狂。从“打工挣钱”到“与企业共成长”的认知升华,从“完成任务”到“创造价值”的使命觉醒,正如黄华所说:只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装着责任,手中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团队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