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婷 张刚
混凝土罐车必须冲洗干净才能上路、机扫车循环清扫场内灰尘……在一公司宁淮铁路站前5标1号拌和站,站长王领一面指挥罐车排队冲洗,一面向笔者介绍:“拌和站紧邻城区,周边既有河流,又围绕着农田,必须绿色施工,工程建设才能获得周边老百姓的支持。”
宁淮铁路5标项目地处南京市六合区境内,全长17.467公里,1号拌和站作为项目建设的动力之源,混凝土总产量达67万方,其2条120型生产线,2条180型生产线,日产混凝土最大达3000方。为满足项目建设需求,同时兼顾地方环保要求,项目部因地制宜,打造绿色拌和站,为宁淮铁城际铁路、沪渝蓉高铁施工供应优质混凝土,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科学规划,甘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宁淮铁路5标项目由宁淮铁路左右线和沪渝蓉铁路正线组成,三线并行,标段起止距离仅5公里,受宁启铁路、滁河、机场等因素影响,加上项目管理策划前期就将原本两座线下拌和站合并一处建设,导致临建用地紧张,拌和站选址困难。
项目部秉持“因地制宜、少占耕地、经济节约”的建设理念,经过与地方街道、社区及规资部门的反复比选,1号拌和站最终选址于马鞍街道赵营组拆迁地块,占地面积约64亩,其中三分之二面积为房屋拆除后的建设用地,并合理利用现有建筑垃圾填筑场地,有效降低了临时用地和场建成本。
拌和站为什么不临路建设,出入不是更方便?很多来检查、观摩的领导都有这样的疑问。临路建设不仅多占农田近10亩,还需要毁坏约1亩的林地,为了保留原有的大树,拌和站后退20米,但生态环境保护向前走了一大步。
“刚开始觉得那几棵树挺在前面,挡视线,很碍眼,时间长了,发现它们真是点睛之笔,让我们的拌和站更有生机。”王领笑道。
环保提档,争当绿色施工的践行者
开车经潘家花园立交驶出宁连公路,便能看到高达30米的拌和站主机楼,“永远的开路先锋”七个大字熠熠生辉,这里距离六合西站工点不到十分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度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
为了克服传统的拌和站“生产线”扬尘大、污水外溢等环保问题,项目部按照“两区三厂”分隔布局,通过搭建封闭式料仓、安装全自动龙门洗车机、配置自动喷淋系统和雾桩、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等高标准打造绿色智能化拌和站,坚决遏制住混凝土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源。
为了防止污水外溢,该项目在站内设置六级沉淀池用于收集、处理污水,配备水中和系统、砂石分离机、压滤机等设备,清洗罐车的污水和余料通过导料槽进入砂石分离机进行分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循环使用。同时,项目运用雨污分流设计,通过对场站内最大降雨量测算,将全站雨水汇集排放至料仓后侧三级沉淀池进行净化,雨水经沉淀后“摇身一变”成为洒水降尘的“纯净水”。
闻得见禾香,听得见蝉鸣,蓝天白云下的拌和站已与这田野、城市融为一体,如此地静谧安好,只有络绎不绝的进出车辆才会显露高铁建设的紧张节奏。
党建引领,勇当生态环保先锋队
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为了切实增强管理人员及作业班组的环保意识,项目党组织积极探索“党建+环保”的新方法、新思路,与六合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局党支部联合开展“党建引领促发展,环保共建显担当”党建共建活动,邀请执法人员到项目开展经验交流、培训授课,集思广益服务环保,并就施工现场环保长效管理、创新做法等进行研讨交流。
“我们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实施细则》《环境污染防治巡查制度》等一系列环保管理制度和标准,委托第三方有资质的环评单位对现场进行环境评价并编制了《现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生态环境执法局的指导下,建立了扬尘防治、污水处理设备及沉淀池巡查、固体废物处理等相关台账,严格执行每日专人清扫、水质实时监测、物料密闭储存、喷淋定时开启等规定动作。”一分部安环总监秦钧介绍道。
项目部还将关键部位视频监控接入属地环保主管部门内网,建立起了以“拌和站工点+项目部+地方环保部门”共抓共管的环保管理体系,通过生态环保工作的专业指导和业务帮扶,实现工程建设安全环保、地方管理高效有力、企地关系密切和谐的共建目标。
“绿”志高者,行则必远。建设绿色环保型拌和站体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央企担当,把生态环境保护好,才能真正实现打造绿色工程,造福沿线百姓的建设目标。未来,宁淮铁路项目将坚持逐“绿”而行,节能减排,持续保障项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