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杰
5月29日下午,应集团公司工会女工委之请,我在本部及在沪单位女职工代表座谈会上作了一个分享交流,题为《涵养家风,注重家教,夯实家庭教育根基》。我之所以不揣谫陋,敢于与大家分享家风家教的些微成效与体会,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自幼深受家风家教的浸润和熏陶。
我出身于桂北山区的一个农耕家庭,父亲虽然学历不高,但记忆力超群,博闻强识,为人谦逊,乐于助人,曾以布衣之身连任过两届县人大代表。农作之余,父亲习得了精湛的木工手艺,并藉此赚取工钱,作为家庭开支的来源。30多岁后又师从陈代福先生研习堪舆地理,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主持婚丧嫁娶、修屋起造诸事,以补贴家用。
父亲深受传统文化泽润,《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里的诸多句子,往往信手拈来,显得谈吐不凡。平生为人处世,以《增广》为行为准则,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尊崇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兄妹仨从小就浸润在书香气息中,受教良多。我高中文理分科时选择学文科,在大学时同步参加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自学考试并取得第二学历,便是受益于幼时父亲对我的耳提面命。印象中我还在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只要没有外出做工,每天晚上都会为母亲和我们兄妹仨讲解一个冯梦龙“ 三言二拍”里的故事,是以即便时间已经过去了近40年,《卖鱼郎独占花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经典故事里面的情节至今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父亲和我们讲述苏东坡《赏花归去》回文诗的灵巧与魅力。“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此诗之妙,在于其回环往复,正读反读皆成章句,如沐春风,韵味无穷,让年幼的我充分感知到了中国文字之美、文人雅士之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日方流到腮边”,当年父亲把苏东坡与苏小妹兄妹二人互相斗嘴戏谑的对联趣事讲给我们听时,大家都忍俊不住,至今历历在目。
父亲年轻时热衷于借书读书,做工或主事回来,经常会从主人家借来各类图书阅读,其中以评书居多,印象中有《隋唐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杨家将》《七侠五义》《说岳全传》等。父亲借回来的书籍,一本不落地都被我如饥似渴地悉数读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打下了“忠君爱国”的烙印。可以说,我小学时积累的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除了连环画之外,大多是从评书小说中获取的——至于中学时代开始痴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是后话了。
父亲虽是一乡野村夫,但格局大、视野宽。当年我高考后填报志愿,他勉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万勿拘泥于省内院校,“考得越远越好”,最终使我得以负笈长安。2001年大学毕业前,我写信回家征询关于找工作的建议,他回信明示“大丈夫当有四方之志,以天下为己任,无论如何不要回广西”。当得知我如愿与中铁一局签署三方协议且是我们系第一个签署就业协议者后,他又告诫我要廉洁从业、不贪不占、清正为官(父亲觉得进了央企就算得上“官”了),守住做人的底线。
父亲不仅口才了得,各种讲话从来不带讲稿,脱口而出,内才也颇为出色,春联、红白喜事对联内容大都是他自己所拟写,极少照搬现成的,以切题应景著称,每多佳句。如2020年他拟写的对联中有一副为“拆小换大,别人笑我累不怕;买旧当新,自己觉得心更欣”,源于当年他和母亲买回一座传统榫卯结构的木头房子,利用自己的木工手艺将其复原,乐在其中。2021年初,我一位姨表弟结婚,新娘是柳州人,父亲拟写的婚联是:“柳栖鸳鸯,从今展翅飞比翼;州宿鸾凤,自此并肩舞和鸣。”见者无不莞尔。2023年7月,犬子考入同济大学,我回老家村里办酒席,他拟写的主对联是:“父亲努力培养,一心望儿成大器;母氏精心教育,今日见子占鳌头。”满座宾朋,颇有共鸣。
“天下之本在家”。我幼承庭训,受父亲影响极大,因而在成家生子之后,便自觉不自觉地将这些家风家教沿袭传承了下来,对标父亲当年来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在两个孩子的培养上,我力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健全人格”为圭臬,着力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诚惶诚恐,时刻想着不能辱没了家风。先后将两个孩子送到松江区书法家门下学习软笔书法,每年的春联都由我们父子自拟自书、以抒心声;每年寒暑假都会带回老家,陪伴老人,不忘故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等。目前看,两个孩子还算是中规中矩——老大在2023年考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拔尖班,高考成绩一出来就自己出去做家教,赚取零花钱;老二成绩班级领先、年级前列,在我的耳濡目染下,自幼就热爱家乡,积极参与宗族活动、族谱编纂,并曾在三年一届的宗祠清明祭祀仪式上作为唯一的小学生代表发言……我家还曾获得过2018年度上海市松江区“文明家庭”称号。
或许就如我在5月29日活动开场白所说的:“家风家教,一头连着先辈与传承,一头连着子女和未来,抬首看见,触手可及,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既是赓续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也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沐浴家风,赓续传承,家庭教育必然是厚植家国情怀的坚实起点,更是中华文化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