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上海局首创研发装配式桥面系智能化生产线并在沪渝蓉铁路沪宁段6标推广应用。
中铁上海局参建的京雄城际铁路是全球首条采用装配式一体化桥梁和时速350公里全封闭声屏障技术的高速铁路。
中铁上海局承建的世界上最高、跨度最大的“反对称结构斜拉桥”——柳州白沙大桥。
中铁上海局参建的上海地铁18号线项目创新应用新型预埋承插式管片工艺,拼装精度提升至1.5毫米。
中铁上海局研发的地铁整体道床铺轨机,具备自适应无级变跨、免拆解转场、不中断连续过站、多重安全防护等技术优势,各项关键技术指标均大幅领先传统铺轨机。该铺轨机创造并保持了国内铺轨最快纪录。 ■ 曹俊松 郭乐
编者按:2024年10月22日,集团公司参建的4项工程荣获詹天佑奖,有力展现了企业科技创新的雄厚实力。十四年来,企业锐意科技创新,聚力科技创效,特别是2022年以来,激活新质生产力,做实技商大融合,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现将集团公司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特色做法、实践经验、丰硕成果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10月22日,在第二十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颁奖大会上,由中铁上海局参建的成都地铁7号线、新建北京至雄安新区城际铁路、成都至贵阳高速铁路、广州市中心城区生态型市政污水厂4项工程摘得詹天佑奖桂冠,受到隆重表彰。
立足全国科创之都——上海,中铁上海局从2010年成立起始终锚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锐意科技创新,聚力科技创效。十四年来,开展科技创新606项,先后荣获中国专利奖2项,詹天佑奖26项,鲁班奖2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7项,国家级工法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5项,工法346项;拥有国家专利1688项(国内发明专利241项、海外专利105项),软件著作权90项,参编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规程)87项(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7项),科技创效年均复合增长率20%。科技创新助推企业从创业起步时“无资质、无市场、无资金”的“三无”基建“小白”,蝶变成拥有铁路、房建、公路、市政工程施工总承包“四特”资质、营销突破1000亿元、营收超过500亿元的知名央企。特别是2022年以来,企业激活新质生产力,做实技商大融合,科技创效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1%。一串串数据悄然诉说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团队矢志科技创新,锐意技术创效的青春故事。
聚力科技创新,让上海局更“闪耀” 传承科创基因,中铁上海局肩负央企使命,依托重点工程,聚力科技创新,在铁路、桥梁、管网、地铁等基建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铸就精品工程,助力中国建造闪耀世界。
攻关铁路施工新技术。“建造同级别全封闭声屏障,在以往高铁建设中没有先例。”中铁上海局京雄高速铁路项目总工程师张腾飞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技术团队攻克高速铁路降噪难题,拓展高速铁路应用场景,开创了绿色运营新局面。践行交通强国,擦亮中国高铁,中铁上海局依托京雄、郑济、巢马、北沿江等高铁项目,持续开展桥梁桩基、墩身、梁体、桥面系等装配式施工技术研究实践,形成核心技术9项,研制的铁路墩梁一体架设成套设备被认定为中国铁道工程建设行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通过时速350km/h高铁大跨度上承式钢混结合箱肋提篮拱桥施工技术研究应用,建成目前跨度最大高铁无砟轨道拱桥——郑万高铁梅溪河特大桥。
实现桥梁建造新突破。2021年12月30日,百里柳江跃金虹,享有“刚与柔的结合、力与美的较量”美誉的柳州凤凰岭大桥正式通车,“上海局建造”的荣光再一次镌刻在柳江之上。中铁上海局突破“高大难新”桥梁建造新技术,建成主跨457米世界第一大有推力钢箱拱桥--柳州官塘大桥,创下拱肋整体提升高度67.27米、整体提升重量5885吨、提升拱肋跨径262米三项“世界第一”;攻克空间异型结构主塔毫米级安装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座空间扭转反对撑钢主塔公路斜拉桥--柳州白沙大桥,一座座融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大桥,提升了企业桥梁行业影响力。
聚焦水务环保新探索。中铁上海局持续研究探索超大直径、超长距离顶管技术,技术团队攻克上海市青草沙水源地工程长距离供电系统建设世界性难题,创新提出“升压、输电、降压”供电法,有效解决市区1300万人安全饮水难题。中铁上海局池体建造、大型管道吊装、顶管机研制、长大管道顶进、顶管自动测量系统、减阻泥浆等核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承建的上海市白龙港片区地下长大顶管工程荣获鲁班奖,建设昆明滇池污泥处理、武汉沙湖北湖、广州沥滘、沈阳南部等一大批环境治理工程,企业在水务环保领域竞争力显著提升。
开创地铁建造新模式。从上海首条地铁施工,中铁上海局及前身专注城市轨道交通建造领域,逐步成长为集设计、研发、施工、运维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施工企业,研发应用的《125米长轨排法一次铺设成型整体道床无缝线路施工工法》填补国内空白,首创国内预制钢筋笼轨排道床施工、地铁铺轨软线圈感应正火施工等多种工艺。快速铺轨成套施工技术创造29天建成整体道床24公里、焊接长轨29公里的国内铺轨最快纪录。首次在国内采用机械法建造地铁联络通道,创造联络通道建造新模式,该技术荣获中国中铁科学技术特等奖。
做强技商融合,让生产力更“新质”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铁上海局深刻领会“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聚焦“效益提升、价值创造”,强化技商大融合,以科技成果有形化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实现降本增效。研发应用新材料,推进成果转化。研发应用盾构施工用泡沫剂、盾尾油脂等材料形成“盾无忧”系列产品,近三年累计销售盾尾油脂855.75吨,泡沫剂1533吨,内部推广使用降低材料成本315.5万元。盾尾油脂、减阻泥浆、修复砂浆和减水剂等相关产品逐步实现产业化,降低盾构掘进成本200元/延米,节约材料成本2000元/吨。自主研制“海强”牌高稳普适性无碱液体速凝剂,在杭温、柳梧、成达万、渝昆等铁路项目推广应用,累计销量3.68万吨,销售金额超1亿元。自主研制新型光面爆破聚能管超挖量较传统聚能爆破降低20毫米以上,混凝土超耗成本降低20%以上,隧道开挖综合成本每公里可节约97.8万元,目前已量化生产,年生产能力1000万支,累计销售20余万套。
聚焦数智新技术,实现技商融合。智能建造是施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中铁上海局组建新质生产力创新推动机构“数智信息中心”,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掌握铁路轨道板(枕)智能化建造技术,在益阳轨道板场、天门轨枕厂开展智能产线探索实践,形成了一整套自动化关键技术,累计创效3000万元。在武宜铁路首创“1×12”双块式轨枕智能生产线,平均日产能高达1728根/天,研制国内首台铁路沟槽盖板智能铺装设备,90分钟可完成1榀32m梁256块沟槽盖板铺装。依托高铁施工推进BIM环境下企业级项目管理数据采集与共享技术研究应用,开发BIM项目管理平台Web端和App端,提升了项目管理水平。
研发智能装备,聚力工装创效。自主研制行进过程自动变跨铺轨机,电磁感应正火作业车、钢轨焊缝全断面打磨作业车等轨道施工设备,极大提升轨道施工效率,每公里轨道施工成本降低约30万元,核心技术获得中国专利奖,并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依托上海地铁1号线钢轨更换项目,研究应用地铁运营线长轨快速换轨技术和轨道综合维修施工技术,累计创效1600万元。上海地铁18号线项目创新应用新型预埋承插式管片工艺,拼装精度提升至1.5毫米,荣获上海市工程建设优秀QC小组一类成果、上海市职工先进操作法创新奖。
新质生产力追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间深度优化组合,施工技术、工艺、工具、要素实现创新。中铁上海局从技术策划、服务、保障全链条融入大商务管理,激活新质生产力,推进技术再创效。坚持“无策划不施工”,强化技术策划闭环管理,从施组方案源头降本增效。两年来,开展18个A级项目技术策划,对36个A级策划项目和57个重点B级策划项目进行动态跟踪,所属单位采纳216条A级策划意见和273条B级策划意见,采纳率达72%和81%,策划创效9700万元。加强方案优化和经济比选,提升方案的经济性和实施性。针对平陆运河拱桥拱肋安装方案,将原设计的“缆索吊”方案优化为“龙门吊+整体提升”,预计实现降本2249万元。做实推广应用策划,两年来研发“建筑工程保温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施工技术”等实用技术59项,推广应用“智能超灌监测仪”等四新技术64项,累计创效9130万元。
聚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技术服务创效。两年来,组织工艺设施设计内部取证考核5次,取证200余人,内部设计承揽50项,节约成本566万元。增强内部业务承揽能力,有效降低测量工作委外工作量,内部测量承包产值3507万,节约成本1043万元。持续开展试验创效,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节约成本1.52亿元,各类检测降本1293万元。
近三年,中铁上海局稳步实现“十四五”规划研发投入大于年营业收入的1.8%的目标,年均投入科研经费增长8%;集聚导入“产、学、研、创、用”各类要素资源,建立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研发机制,技术研发专家团队增加至110人;核心技术攻关融入企业发展链条,技术创效23.4亿元,科技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度逐年攀升。
聚焦战略引领,让科创力更“强劲”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重塑社会经济发展,中铁上海局学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思想,立破并举,从“123456”六个方面目标将“创新驱动发展”从战略蓝图一步步变成生动实践。确定科技支撑企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一个目标;营造全员创新和科技创效两个氛围;锻造技术研发、科技管理、专业领衔三种力量;主攻新兴业态、实用新型、专精特新、关键共性四个方向;提升科技研发、数智建造、交流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五个平台;强化组织、体系、资金、技术、人才、文化六大支撑。翻开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123456”目标体系清晰勾勒了企业科创蓝图。
蓝图绘就,纲张目举。中铁上海局优化创新体制,激发科创新活力。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以主要领导为主任的科技委员会,优化顶层领导决策体系;以“十四五”科技规划、科技创新大会、科技工作专题会、“一对一”帮扶系列机制统领企业科技创新创效;建立多系统、多类别两级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内外部专家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技术攻关中参谋作用;围绕企业技术优势,完善以五大研发中心、16个研发团队为基础的“1+5+N”两级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专业化科技研发团队,拥有上海市、国铁集团、中施协、土木工程学会、中国中铁以及中铁上海局各级专家超百人。
打造高端平台矩阵,引领科创活力迸发。中铁上海局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中国中铁“十三五”科技创新先进企业,下属14家子分公司拥有1个专精特新企业,8个省部级技术中心,3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中国中铁研发分中心,2个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平台优势,构建了“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新格局。不断拓展专业研发机构,先后承建广西桥梁建造新技术与工艺工装研究中心、安徽省高速铁路绿色装配式建造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市智能铺轨与智慧运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充分研究创新政策,2021年以来共获各级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支持1885万元。
“十四五期间,中铁上海局已获全球工程建设业卓越BIM大赛二等奖、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卓越工程一等奖等275项BIM奖项,制定并推广企业BIM技术应用总体标准1项”。产业链协同发展是激活新质生产力关键,中铁上海局正在研究开发企业数据中心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用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绿色建造”“专精特新”“两新一重”“第二曲线”系列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创新链深度赋能推进产业链全面创效。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胜、惟创新者强。中铁上海局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奋力书写科技强企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