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一书是多年前老师送我的,学生时期阅读的感受是压抑与煎熬,如今多年后再次翻阅这本书,发现这俨然是一首跨越时代的生命颂歌。
作者余华用第一人称描写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以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笔调进行冷静的叙述,然而正是这种朴实、平淡的语言,却能带给人们一种极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在作者笔下,那位叫福贵的老人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讲述了他这些年来如何“活着”,从风光的富家少爷到迟暮的孤独老人,他逆势在无边无际的苦难浪潮中顽强地活着。
《活着》里少有煽情的情节,每个悲剧都如实又简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个人物的死亡都只是短短数语,这些异常简单平白的描述像是在讲述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却带给读者巨大的悲悯与沉重之情,这也是余华笔触中残忍的一面。如同众多读者一般,我哽咽于福贵的不幸,年轻时的骄纵挥霍遇上时代变迁的阵痛,使其山珍海味不再,只有吃糠咽菜,万贯家财不再,只有家徒四壁。他在曾经属于自己的农田里汗流浃背地务农,他在混乱不堪的战争中失去战友,在时间的浪潮中目送父母远去不回,在社会的洪流中看着自己的妻儿殒身于灾难和不幸,回首望去,他曾拥有很多,又一点点地全部失去。他完全有撒手人寰,放弃自己苦难无比的人生的理由,可他做出的选择依然是,活着。所以,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读完这部仅仅十二万字的小说,我想我参悟了些许。
活着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意义,用自己的意志和方式过完这漫长却也短暂的一生便是活着的真谛。在工作中,我有机会行走辗转于各个工程项目,我的镜头下,有顾全大局运筹帷幄的管理人员、有面对难关眉头紧锁的技术人员、还有风吹日晒埋头苦干的产业工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各不相同,却能从五湖四海而来,相聚于此,大家为了共同一个事业,在同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共同“活着”,组建一个职工小家,建设一条条路、一座座楼造福千家万家,这一刻也赋予了我们活着的新的意义。我想,《活着》这本小说是作者想让读者看见活着是一种意志,即使在如此逆境下,主人公福贵还艰难地前行着,他孤独又坚定地走完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正如苏轼曾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明白了,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而《活着》这本书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是对逆境中彷徨前行者的一句呐喊、是一首跨越时代的生命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