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激情燃烧的青春
——记华海公司管廊矩形顶管专家戢鸿鑫
宋美聪 李升阳
  年仅31岁的戢鸿鑫,作为“中国第一顶”的技术领头人、江苏综合管廊专家库成员,为我国突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超长超大矩形顶管施工瓶颈、彻底改变“暴雨城里看海、马路开膛破肚、空中蛛网密布”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工人日报等21家媒体报道。
  戢鸿鑫用燃烧的激情,绘制出朝霞旭升的青春,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争先创优、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施工一线摸爬滚打、学习锤炼,在攻克超长超大矩形顶管施工瓶颈中大胆创新,敢试敢为,成为我国管廊矩形顶管行业的技术领军人。
  在成才环境中锐意进取
  初出象牙塔,便又转战上现场。刚毕业的戢鸿鑫选择进入了施工一线,并与当时的项目副经理签订了导师带徒合同。在师父和工程部团队的指导帮助下,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白天跑工地,夜间看图纸,很快就熟悉了技术岗位的现场管理,不到三个月,就能独立挑起剩余车站附属出入口及内部结构施工技术日常管理工作,编制完成附属结构站台板、风道施工方案,协助现场完成施工放样及质量验收工作。
  2013年6月,戢鸿鑫调至苏州地铁4号线19标标项目部安全质量部,工作性质的不同,让他也有点“发憷”。针对岗位转换,一如既往虚心学习,不仅全面掌握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流程,而且积极履责,在加强各种安全质量教育培训、认真进行质量管理交底、监督质量控制和预防措施落实的同时,主动参与车站及明挖区间施工技术指导工作,制定出最优的施工方案及机械配置,降低了施工成本。
  “学无止境,在磨砺中学习,在历练中成长。”来到苏州轨道交通III-TS-14标任工程部长后,戢鸿鑫积极发扬华海公司“育人”的优良传统,大胆培养新人,运用技术分级管理,每月进行书面的工作分工,并根据工程进度和人员调动动态调整、更新,带领3名技术员和7名实习生,协助总工完成了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策划书的编制,为确保两个车站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城市地铁、管廊建设工地从事工作的9年间,戢鸿鑫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不断实施工艺、工法、工装科研创新,熟练掌握了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知识,累积了丰富的现场管理经验。
  在科研氛围中大胆创新
  2016年10月,戢鸿鑫调任苏州城北路综合管廊工程五标项目总工程师。
  这一长度达233.6米的国内管廊非开挖施工断面最大、顶距最长的矩形顶管工程,其设计理论、技术工艺、施工工法、工装设备、规范标准,在国内都是空白,被喻为“中国第一顶”。而且,在软土地质实施深基坑施工,属世界性难题。渗水性强、流塑性大、稳固性差,有“生鸡蛋”之喻;顶管过程中,还要面对浅埋穿越过河,地面建筑物沉降,与齐门立交桥墩、齐门外大街地下的通信电缆、天然气、供水、雨水、污水管道“擦肩”而过。
  压力,更是动力。置身在攀登行业技术制高点的陡坡上,戢鸿鑫责任担当的使命感让他不允许自己停步,他与企业产学研科研平台的武汉中国地质大学联合攻关,先从“立得住”着眼,研究、完善了大断面长距离矩形顶管的相关设计理论;后从“金刚钻”着手,研制了新一代“华海号”顶管机及相关配套工装设备。
  在此基础上,戢鸿鑫再从“行得通”着力,以“绿色、环保、安全”为原则,经过4个月探查、研究、论证,先后编制优化方案49个、专题方案4个、专项探测37次、各类试验147批次、专项技术培训116次,重大安全防范交底58次,攻克了矩形顶管始发与接收风险控制、长距离顶进减阻、浅埋过河技术、顶管顶进过程中姿态控制、地面沉降控制的重大难题,不仅确保了施工的提前完工、文明施工零干扰、安全防范零事故,形成了成套的工艺技术、作业流程、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超长超大矩形顶管综合管廊施工工法》,为超长超大顶进施工积累了经验,成为中铁施工技术新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拳头产品。
  在工法研发的同时,饱尝科研创新甜头的戢鸿鑫,激情高涨,针对顶进地质条件差、断面大,创新设计了顶管机改进研发中的增加刀盘改良剂注入孔与锉刀切削盲区土体工艺;针对顶管机施工顶铁吊装时间长,在油缸与顶铁焊接后,创新设计了采用油缸回拉顶铁代替原吊装的工艺,极大地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
  戢鸿鑫对施工经验、作业参数、工艺流程、专业仪器、配套工装、发明专利及时进行总结,转化为技术研究成果,被业内专家点赞为具有世界顶管施工的领先水平。 
  在争先创优中无私奉献
  解决了矩形顶管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华海号”顶管机顺利始发的喜悦还未褪去,业主对顶进施工进度的要求就紧追而来。戢鸿鑫坚持“争先创优、创誉创效”的华海风范,每天盯控在现场,又开始了进度的攻关战。
  由于顶管截面大、顶进地质条件差,施工顶进距离远远小于初期计划的每天3米,从2017年8月6日始发到26日,20天仅顶进了27.4米,平均每天不足1.4米。
  “工期已定,我们只能背水一战,此战许胜不许败!”戢鸿鑫认真分析每道工序的耗时及衔接,针对耗时较长的工序进行改进,通过采用油缸回拉顶铁、泵送出土、错班开饭、超环奖励等一系列措施,将顶进施工速度提升到平均每天4.5米的进度,更是创造了单日顶进6.08米的记录,最终仅用105天时间,于2017年11月18日成功破土接收,创造了管廊施工领域顶进距离最长、截面最大的“中国速度”。
  2019年,戢鸿鑫担任苏州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工程的项目总工程师,在工地挂牌成立了“戢鸿鑫创新创效工作室”。
  隧道西起姑苏区横山路,东接高新区胥涛路,在京杭大运河分南北两孔穿越,北线全长860米,暗埋段609米,敞口段132米;南线全长940米,暗埋段691米,敞口段130米。是比城北路综合管廊“中国第一顶”断面更大的隧道矩形顶管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次在京杭大运河水下进行市政道路的矩形顶管穿越。
  虽然有了“中国第一顶”的成功经验和成熟技术,但京杭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三级水运航道,按保护规定,禁止建筑,不得断流;而河道下属软土地质,地下水丰富,顶管施工可能造成的河床沉降,成为周边变电站、220千伏高压铁塔及高压线、垃圾转运站、运河大堤安全保护最大的危险源。
  为此,戢鸿鑫带领“创新创效工作室”的青年技术人员,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针对顶管矩形达9.8×5.9米的超大型断面,决定采用组合式刀盘土压平衡式矩形顶管机进行掘进施工;针对单次最长顶距达215.9米、最大顶力超过工作井后靠背反力的难题,提出了设置中继间,分段顶进;在管节外壁涂蜡,烘烤处理,从管节内设置注浆孔向管外压注减阻泥浆,形成泥浆套,以减少土体与管节间的摩擦系数,有效应对顶阻力大、顶部易产生背土、顶管机栽头、扭转等安全隐患;针对软土地质、河道最小覆土厚度4.39米,采取河床底部清淤、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节刚性连接形成整体抗浮、从刀盘正面注入添加剂改良挖面土体、控制掘进尺寸与出土量防止正面土体失稳坍塌、实施全过程监测沉降变化的五措并举,把危险源锁进“笼子”。
  岁月无痕,却澎湃激昂;岁月蹉跎,却馨香缕缕。戢鸿鑫将青春燃烧成歌,抑扬顿挫,轻舞飞扬,亦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777号 电话:021-80277881 传真:021-80277881 邮编:201906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11808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