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艳
寒露节后的项目部驻地,像一张重新拉满的弓,蓄势待发。
假日的闲适仿佛还粘在鞋底,门槛内外的气息却已截然不同。推开门,一股紧绷的、带着金属摩擦味道的风扑面而来。行车的轰鸣、钢板的碰撞,奏响节后复工的奋进乐章。
“起步就是攻坚。”道出了这支队伍四年来的成长轨迹。从只是钢结构加工租赁的试验田到正式运营,产值实现连年跨越式增长,累计完成的数千吨钢结构部件,镌刻着团队的奋斗里程。从华东到华南,从铁路到公路,这支“钢铁裁缝”队伍的身影已遍布全国数十个重点项目现场。
车间的墙上,《桥梁项目部钢构生产实施细则》静静悬挂。这本被工友们称为“钢构制造宝典”的手册,见证着从凭经验感觉到按标准做的转变。一位资深焊工指着细则说,“干出来的活,自己心里有底,检查员看了放心。”正是这种对标准近乎偏执的敬畏,确保每一道焊缝都经得起检验。
安全,是另一条不容逾越的底线。每周一的联合检查雷打不动,从气路阀门到消防器材,从焊机接地到通道防滑,任何细微隐患都逃不过检查组的火眼金睛。“这些年来,这根弦我们从没松过,”负责人的语气里透着坚定,“大家从开始的怕检查,到现在主动要安全。”
创新,在这不是空谈。两项国家专利、多项“微创新”成果,都是从一线土壤中生长出的智慧结晶。那些吊带微调装置、便捷安拆支架,虽看似小巧,却实实在在地提升着施工的精度与效率。
暮色渐浓,车间的灯火亮起,将钢铁的轮廓勾勒得愈发分明。白日里被切割、焊接、打磨的构件,此刻在灯光下泛着冷峻的光泽。这份光泽里,映照着数年来从无到有的奋斗,从有到优的追求,从优到精的坚守。
寒露时节,万物收敛。创新的热力从未减退。通过材料设备的统筹周转,实现了可观的成本节约,“先进集体”的荣誉更是对团队最好的肯定。钢铁的乐章永不落幕,这支钢铁队伍正以毫厘不差的精度、坚如磐石的担当,继续谱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通途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