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筑梦京津冀匠心绘就辉煌篇

——四公司“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区域发展综述

字数:2,012 2025年10月15日
    四公司承建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津塘路泵站新建工程,荣获2024年天津市政交通工程金奖。

  “十四五”期间,四公司始终以党的旗帜为引领,以“建精品工程、树企业品牌”为目标,从京津冀到东北大地,从河南腹地到内蒙古草原,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参与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大标杆工程,谱写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建引领 擎旗奋进】
  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司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重大事项决策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严格落实,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重点工程、急难险重任务中充分彰显。
  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着力构筑精神高地,凝聚奋进力量。启动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行动,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对内形成全体员工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企业文化,对外塑造公司形象。
  持续推进党建带群建、带团建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实干、鼓励创新的良好风尚。
  【区域筑基 全国布局】
  立足天津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支点,四公司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扎根京津冀、辐射全国”为发展定位,深耕北京、天津、河北市场,在铁路、公路、市政、轨道交通等领域多点开花。
  在北京,承建的京蔚高速北京段成为门头沟区进出京的一条重要通道,西六环至灵山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45分钟。在雄安新区,参建的京雄城际铁路作为描绘雄安新区“千年大计”宏伟蓝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河北,廊坊临空经济区改造项目实现全线多项第一,创造了主体结构提前22天封顶、人均月生产力132万元等多个“临空奇迹”。在天津,滨海新区津塘路泵站的建成,使新区污水处理率从87%提升至94%,年减少直排污水超400万吨,为区域内居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十四五”期间,四公司参建的项目覆盖河南、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广阔区域,形成了“多点开花、全面突破”的发展格局。濮新高速宁沈段建成通车,完善了豫鲁皖鄂省级通道,有力推动了中原经济区各省份间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司参建的包银高铁穿越草原戈壁,填补西部地区高铁网络空白,推动沿黄经济带资源互通与产业协同发展。
  【披坚执锐 使命必达】
  在高铁建设领域,四公司先后参与京雄铁路5标段、石雄铁路3标段等建设任务。沈白高铁是东北地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线路地质条件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环保水保要求极高,项目团队科学组织,精细管理,成功克服复杂地质难关,实现生态环保建设目标,同时以创建精品工程为目标,多次承担建设单位标准化观摩任务,并多次获得建设单位颁发的建设工程绿色通知单。石雄铁路3标项目完成全线第一个桥梁墩身浇筑任务,目前正在进行桩基及墩柱施工,持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
  在轨道交通建设中,天津地铁4号线项目围绕优质实现“两个履约”,不断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加强各工序间的衔接,有效克服了管段长、专业多、体量大、交叉多、组织协调难度大等诸多困难,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在全线的各类劳动竞赛中均名列前茅,擦亮了地铁建设品牌。
  面对项目工期压缩、外部协调复杂等困难,本桓高速公路项目部成立党员突击队,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专班推进”的工作模式,昼夜奋战、连续作战。通过强化与设计、监理、地方部门的协同联动,高效解决征地拆迁、管线迁改等难题,最终实现项目提前一年建成通车。
  【科学管理 创新驱动】
  四公司坚持“强管控、重服务、提效能”的管理理念,着力构建科学高效、上下联动的后台支撑机制。公司本部建立“项目需求快速响应”通道,深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着力提升项目安全自控能力和后台穿透式监管能力,不断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坚持一切工作到项目,以财商法采“四融合”为切入点,持续构建更加有效、更加穿透的“四融合”格局,推动大商务管理再提升。实施收尾项目“一项一策”,深入开展竣工结算策划,大力开展久竣未结项目专项治理行动。 2023年以来,四公司新承揽及新开的15个项目均已实现盈利,并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竣工结算目标任务。
  聚焦施工难点和关键环节,积极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大力推动BIM技术、智慧工地系统、装配式施工等在项目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施工精度与安全水平。依托科技攻关小组开展技术攻关,成功解决深基坑支护、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复杂结构线型控制等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应用,依据项目类型和特点,每年梳理出各项目的推广应用计划,以指导项目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自2022年以来,公司应用现有科研成果90余项,累计创效3870万元。
  (胡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