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讯 前浪不息,后浪不止。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集团公司以“导师带徒”制度为青春引擎,通过体系构建、模式创新与机制护航,让千余名青年人才在钢与土的淬炼中快速成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凡学百艺,莫不有师。”集团公司打破传统培训“大水漫灌”模式,匠心搭建“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三级培养体系。导师选拔如同筛选精密仪器的核心部件,层层把关,确保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带徒经验三达标。当新员工接过《导师带徒培养协议书》,不仅签下了“传技术、帮业务、带作风”的承诺,更开启了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攻坚”的蜕变之旅。如今,三百多个项目现场如同三百多座人才熔炉,千余名新员工在业务骨干手把手指导下,实现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培养网络。
“混凝土强度如何检测?看这个3D机器人怎么辨真伪!”在三公司的施工现场,测量人员正操控着智能机器人演示教学,这是集团公司创新打造的“三维培养格局”的生动实践。线上,一公司将施工工艺制成系列微课,让“指尖学习”随时随地;线下,建筑公司把课堂搬进露天工地,钢筋、模板都成了活教材;赛场上,测量技能竞赛的全站仪旁,青年们在毫米级较量中比拼真功夫。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室内室外联动、集中分散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枯燥的技术规程变成了趣味挑战,使艰苦的一线工地化作成长的练兵场。
“这个月的钢筋绑扎工艺考核,小王又拿了满分!”在月度考评会上,导师李工的脸上难掩自豪。这份成绩的背后,是集团公司“过程+结果”双轮考评机制的精准发力。70%的阶段性考核关注日常积累,30%的结业考试检验综合成效,如同给人才成长装上“双保险”。更具激励性的是,导师津贴直接与带徒成果挂钩,模范师徒评选让优秀导师登上光荣榜,这种干得好就有奖、教得好有奔头的机制,点燃了师徒双方的热情。去年,建筑公司将青年技能大赛成绩纳入定职定级加分项,一公司为模范师徒开辟职业晋升绿色通道,一系列举措让尊师重教、实践成才的种子在项目一线沃土中生根发芽。
“入职一年在集团公司首届‘菁英杯’技能大赛获奖。”刚被提拔为技术主管的00后小林,正是导师带徒制度的受益者。像小林这样快速成长的青年人才层出不穷,他们带着导师传授的“独门秘籍”崭露头角。企业同步推进的暖心工程更让归属感落地生根:五公司的“121家企交流”活动,用家书照片搭建连心桥;项目部的集体生日会、篮球联赛,让工地充满家的温度。数据显示,通过该制度培养的青年员工留存率提升23%,300余人成长为项目技术骨干,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候龙飞 陈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