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生产经营
第03版:党建文化
第04版:综合副刊
标题导航
爱心接力夜鹭归“家”
幼有所托助解“后顾之忧”
一场薪火相传的双向奔赴
品悟红船精神
《落日余晖》
“花脸稿”中的“大门道”
做一棵树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一棵树
■ 袁铭露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大树理论”:每一株幼苗,都要历时间,深扎根,经风雨,勤修剪,向阳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回想工作以来那些热烈沸腾的日子,自己仿佛是一株被种在基层一线的树苗,三年来的经历是富有养分的泥土,而我在认真做好一棵树,向阳生长,枝干渐强。
做一棵树,向下深耕。书上说,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而三年前我便扎根到洋吕铁路这条机器轰鸣的铁路线上,伴随着项目开工的一声炮响,我开启了一段激荡的基层铁路建设之旅。在这段旅途中,大学生“接地气”是我成长的主旋律。为了做好项目建设记录,我扛着相机上工地变成常态,时不时与芬芳的泥土来个亲密接触也司空见惯,
渐渐的,项目部少了一个大学生,多了一个灰头土脸的小姑娘。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到施工生产节点活动筹备,小到食堂一颗土豆几块几毛,一块橡皮、一支签字笔、一张打印纸……我从一开始的小声试探再到后来的讨价还价,变成了一个面面俱到的小管家。对于我而言,三年的基层工作不断培育着我坚持做一棵向下深耕的树,那些在施工一线学习、耕耘、奋斗的日夜,汇成可贵而澎湃的力量,使我的成长获得无穷滋养。
做一棵树,向上追光。花不是一开始就是花,树不是一开始就是树,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的我。和大多数刚进入工作的毕业生一样,起初工程项目枯燥单调的生活让我感到难以适应,业务工作上的陌生复杂也多次使我陷入消沉。一篇有错别字的文稿、一份格式混乱的报告、一张屡次被驳回的合同表、一块尺寸不合适的广告牌……换来的都是一个个彻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想过退缩,但又不想就此认输,在反复纠结中,不知不觉间我这颗小树苗悄然迎来了成长的第四个年头,回首过往,村庄的四季、工地的颠簸、共同的坚守都已成为我成长旅途中难忘的宝贵片段。生长的过程中难免遭受风霜阴霾,书上说“绝没有一棵大树长向坑洞”,所以我学会了向上追光,三年间,在我反复与自己较真下,个人与集体都取得了不少成绩,真真切切地将平凡的工作做出彩做漂亮。
做一棵树,静待花开。盛夏七月,公司迎来了新一届入职毕业生,雨季中的金陵城氤氲朦胧,街角的花朵早被风雨破败,唯独一旁的梧桐亭亭如盖,三毛曾在书里写道“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我也多次将这句话在今年公司迎新工作中与学弟学妹们交流。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在企业种好自己这棵树是成长中值得分享的良方,发展的路上鲜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看似笨拙,实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做一棵树,要有培土施肥的勇气和静待花开的智慧,树的繁茂或是花的盛开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等待,人生也需要我们有智慧的去面对挫折和困难,有耐心去等待机遇和好运的降临。人生最好的状态,莫过于心守一抹暖阳,静待一树花开,愿你我在成长路上皆愿做一棵树,立于自然,紧握大地,轻抚流云。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777号 电话:021-80277881 传真:021-80277881 邮编:201906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11808号-1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