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黄淮红薯情
  ■汤文磊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是二十世纪在黄淮平原广为流传的民谣。是啊,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故乡种植农作物还没有广泛使用化肥,我家的小麦也就长到尺把高,亩产300多斤,红薯却能亩产1000斤以上,因此,红薯是乡亲们的重要口粮。
  相传,红薯大约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从东南亚传入我国。红薯耐旱耐涝,不论土地肥沃与贫瘠,亩产都很高,而且生熟都能食用,因此,红薯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红薯分为春红薯和夏红薯,春红薯需要用储存的红薯育苗栽种,种植面积较小。夏红薯又叫麦茬红薯,种植面积较大,收割了小麦以后,乡亲们在麦茬地犁出红薯垄,这时候春红薯藤已经长到2米多长了。在雨后庄稼地有墒的时候,乡亲们把春红薯藤分别剪成一扎长的藤,栽插在红薯垄上就成为了极易生长的夏红薯。
  每年的秋分时节,就是夏红薯的收获季节,也是农村中小学生放秋忙假的时候。成年人在红薯地割红薯藤,犁、刨红薯,儿童们来红薯地,一会儿帮助捡红薯,一会儿甩着带红薯的藤,当作“流星锤”玩耍,玩累了就躺在红薯藤上,晒着温和的秋阳,很是惬意。乡亲们把收获的红薯,挑选较大的用箩筐轻放在红薯窖里储存,留够红薯种子和食用的,其余的红薯被推切成红薯片,撒在刚种上小麦的庄稼地晾晒成红薯干。秋雨说来就来、说下就下,只要是下起小雨,不管是白天和黑夜,大家都要到庄稼地收捡红薯干,即使在夜色中也能看到白色的红薯干。
  有苦就有乐,有付出就有收获。蒸上一锅红薯,满院飘着薯香,“东方红”红薯又软又甜,“栗子香”红薯又面又香。把红薯干磨成面,可以做红薯汤和红薯馍,就是俗称的红薯“面疙瘩”和“窝窝头”,吃着就像加了蔗糖。把红薯干装运到粮食收购站销售,拿着人民币购买需要的生活用品,乡亲们感受着红薯带来的喜乐。
  红薯浑身都是宝,红薯叶拌上面可以做蒸菜,泼上用姜、蒜、辣椒捣好的调料,香辣可口。红薯茎可以做蔬菜,炒着吃、凉拌吃都可以。红薯可以加工成粉条、粉皮、粉面。红薯藤可以做柴火和动物饲料,冬季下雪了,搭挂在树杈上的红薯藤,也成为麻雀温暖的鸟巢。
  “这院到那院,都吃红薯面;这庄到那庄,都吃红薯干。”已经成为远去的记忆。如今,大米、白面和各种蔬菜、水果是乡亲们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故乡种植的红薯和红薯茎叶也到了城市生活超市,成为城市人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故乡加工生产的红薯粉条、粉皮、粉面,口感劲道,回味无穷,远销海外。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转眼挥手间,我离开故乡参加铁路建设工作三十多年了,但是对故乡的红薯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777号 电话:021-80277881 传真:021-80277881 邮编:201906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11808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