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优化治理体系 提升发展效益 为建设中国中铁先进企业而努力奋斗
——在集团公司三届四次职代会暨2023年工作会上的讲话要点
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营发表讲话

  2022年企业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强基固本、培根铸魂,在擦亮底色中发挥了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优势。加强了党的领导,夯实了党建基础,建强了干部人才队伍,抓实了宣传文化,弘扬了清风正气。
  ——一年来,我们谋全局、顾长远,在继往开来中规划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蓝图。出台了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确立了2022年“四增两控四提高”的具体奋斗目标。
  ——一年来,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团结奋斗中开启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形成了“统筹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实现企业规模有质量的增长”发展共识;发布了“团结务实、守正创新、包容进取、精致卓越、执行担当、奋斗奉献”六种文化理念;开展了“精致、精细、精益管理”大讨论活动。
  ——一年来,我们抗疫情、稳增长,在大战大考中彰显了央企的责任担当。投入8000余人参与上海、广州等地11个方舱医院建设,荣获“中国中铁抗击疫情先进集体”;企业自揽新签合同额、营业额、营业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在上海市百强企业排名由42名上升至38名。
  ——一年来,我们强化管理、提质增效,在追求“精致精细精益”中逐渐夯实了企业发展根基。“六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大商务管理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年”取得实效;三级公司发展能力得到切实增强。
  ——一年来,我们革故鼎新、立柱架梁,在守正创新中激发了企业发展新活力。深化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两级总部机构改革、“三项制度”改革,优化了考核激励机制。召开了首届科技创新大会,规划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蓝图;首次荣获中国专利奖银奖。
  ——一年来,我们抓合规、防风险,在自我监督中构建了倒逼高质量发展的管控机制。党委巡察从严从实;纪委监督靶向发力;审计监督全面加强;法律合规持续强化。
  ——一年来,我们坚守初心、厚植情怀,在共建共享中取得了和谐企业建设新成效。广泛开展劳动竞赛、职工创效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长租房建设,深入开展幸福企业、项目部幸福之家创建活动;落实“十惠工程”,先后投入2639万元用于两节送温暖、夏送清凉、金秋助学、精准帮扶、员工及家属慰问以及疫情专项慰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较上年度增幅8.07%。
  2023年面临的形势任务
  一、科学研判,充分认识
  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国家层面: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国家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企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积极向好。行业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加大融资支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推动补短板重大项目建设,建筑行业仍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企业层面:通过统一思想、深入推进管理提升、系统开展制度建设、大力弘扬先进文化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持续规范,发展态势稳健向好。尤其是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带来的多重重压之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干部员工信心为之一振,企业风气为之一新;同时,我们具有央企的品牌优势和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具备在新一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对标对表,正视企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经营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运作地方市场大项目的经营意识、手段和经验还需要继续提升;三级公司自主经营能力不强,经营体量偏小,与优秀兄弟单位存在差距;区域统筹能力、高端经营、自主经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现场管理粗放的现象依然存在。重干轻算,资源要素配置不高效,少数管理人员存在“亏的理所当然”的错误思想;清收清欠、变更索赔意识差,经验方法手段欠缺,项目“盈利难”、“回款难”等问题较为突出;少数项目管理不受控,现场“起火冒烟”时有发生,对企业信用和市场经营造成较大不良影响。三是依法合规管理存在差距。目前,企业处于负重前行的阶段,两级机关系统管理力量薄弱,管理程序空转,尤其是对基层的指导、管控不到位,导致依法合规问题较多,管理失控,进而造成企业效益大量流失。四是主动创新作为力度不够。部分领导干部固有思维模式根深蒂固,思想较为保守,见贤思齐、追赶超越的意识不够,思考的少、干的少,缺乏竞争精神,竞争力不强,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缺乏有效举措、行动迟缓,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五是党建保障需要更加有力。部分单位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规矩意识不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仍有差距。
  2023年工作部署
  一、聚焦政治保障,持续优化党建工作体系
  要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发挥党委领导作用,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一方面,旗帜鲜明讲政治,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抓好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的落实,开展好集中轮训、专题授课等工作,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企业落地生根。严格落实“第一议题”机制,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党中央和上级重大决策部署,要第一时间跟进学习、第一时间研究制定落实举措,定期跟进督办和跟踪问效。紧密结合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组织安排形式多样的党内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深化“理想信念情怀爱党爱国爱企”主题活动。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经营优势、管理优势、文化优势、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到项目”,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项目党建工作现场会精神,推动《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项目党建工作的实施细则》《工程项目重大事项决策权责清单》有效落实;要以党支部晋位升级管理为抓手,聚焦基层书记、党务干部和党员“三支队伍”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等制度,不断压实党建责任;要开展好党建工作调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有效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的路径载体,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生产经营和基础管理上当先锋。
  二、聚焦战略引领,持续优化战略管理体系
  1.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推动战略落地。一是笃定战略目标,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持续做好战略规划宣贯解读,引导全局上下围绕战略目标落地。各单位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加速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努力开辟企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强弱项、补短板,加强战略资源要素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毕业生招聘力度,抓好商务、投融资等紧缺社会成熟人才引进,有序推进优秀劳务派遣人员转录;抓好传帮带,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在实践中培养复合型骨干人才;强化高精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顾问机制,为形成企业发展优势贡献智慧力量。三是健全研究决策机制,强化战略引领导向作用。要建立政策研究机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咨询机构、科研院所的对接,为企业科学决策、抢抓市场发展机遇提供重要支撑。进一步规范董事会及各专门委员会的运作,持续提升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能。
  2.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内在动能。一方面,持续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着力构建具有鲜明业绩导向的正向激励体系。提高兑现“门槛”,其中子分公司负责人合格线为80分、区域总部经营人员营销完成率不低于75%。要动真碰硬落实奖惩,严密组织好业绩考核,切实发挥好奖惩机制“指挥棒”作用。要落实“三项制度”改革要求,充分运用合同期满考核、见习期满考核、干部履职考核等手段,畅通“能下”“能出”渠道。另一方面,务实开展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用足用好研发经费,依托重点项目和企业研发平台,真正创造一批能够有效解决现场问题、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助力市场开拓、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成果和管理创新成果。
  三、聚焦经营龙头,持续优化经营开发体系
  1.坚定不移提升自主经营能力。一是着力压实三级公司经营主体责任。各三级公司要加强经营要素建设和经营人员培养,把经营重心放到自揽项目,抓好属地经营、滚动经营和专业经营,努力培育自有“核心产区”和稳定的订单来源。二是切实发挥好区域总部统筹作用、加强自主经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高端经营、自主经营,切实提升自主独立承揽项目的能力。
  2.坚定不移提升大项目运作能力。对内要持续提升经营、投资、财务、商务、生产技术等业务系统、区域总部以及各三级公司之间的经营协同,凝聚内部经营大项目的合力;对外要充分利用股份公司系统以及外部相关合作方的优势资源,增强统筹力度,广泛吸纳利用,提升大项目落地的成功率。
  3.坚定不移做优投资经营。要加强政策的学习研究,适时与行业先进单位对标学习,不断提升投资经营意识和能力。要加大自主投资经营力度,重点向流域治理等新业态、新领域发力;加强与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上市公司以及省市级重点国有企业战略合作,不断提高投资杠杆作用。要进一步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积极与重点金融机构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加强投资经营和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保障投资业务高质量发展。
  4.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海外市场。大力提升海外市场经营能力,适时布局中西亚、非洲等传统基建市场。紧盯矿山、水利水电等新热点、新领域,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强化人才、政策等保障力度。要重点优化海外员工薪酬、休假、晋升通道等机制设计,吸引公司内外更多的优秀人才踊跃参与海外事业。加强海外市场项目管控力度。要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重点提升海外项目的安全管理、合规管理和效益水平,有效规避海外风险,进一步占领区域市场。
  5.坚定不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一是要做强做优做大传统主业,加大中小型站房、车辆段、站改等站后工程的开拓力度,进一步向铁路二级市场发力。要深挖城市建设市场,加快业绩积累、人才引进、产业培育进程;积极参与上海五大新城和城市中心建设,加强宝山属地市场的经营开发,实现上海城市建设市场新突破。要做强地铁施工全产业链,努力扩大城轨市场份额。要进一步扩大水务环保专业施工影响力,早日建成“国内水务环保施工领域最具影响力企业”。二是要把握机遇奋力拓展“第二曲线”市场,推动传统领域市场开发升级,持续发力水利水电、生态环保、清洁能源、国家储备林等新兴领域开发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6.要坚定不移提升经营品质。要坚守不投亏损标的红线,加强标前经营策划和成本测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好经营工作的扎实基础。要提升经营节奏,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力争实现上半年完成全年经营任务60%以上的目标。
  7.坚定不移筑牢经营基础。要持续加强经营要素建设,有序推进资质平移和紧缺资质申报。加强业绩梳理收集管理,做好业绩配套和业绩录入备案工作,进一步丰富业绩库。加强对路内外信用评价的统筹谋划,确保铁路项目信用评价今年重返A类,路外市场信用评价成绩显著提升。加强经营人才和经营梯队建设,持续优化经营队伍结构。要全面加强经营信息收集,切实将经营信息转化为经营成果。
  四、聚焦效益提升年,持续优化基层基础管控体系
  一是牢牢守住安全质量环保底线红线。要认真贯彻“转观念、守规矩、严程序、强落实”总方针,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纵深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严格落实“铁腕治安硬十条”和“安全质量环保管理刚性标准”,压实安全生产“管”“监”责任,筑牢安全屏障。二是科学高效推进生产组织。要压实局指、代局指等不同管理模式的管理机构责任;要切实提升资源要素保障能力,在人力资源配置、物资集中采购、设备机具调配上要通盘考虑,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调配机制。要创新分供方管理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分包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管理,加快培育一批核心队伍和优质合作伙伴。三是以目标为导向扎实推进大商务管理。要把责任成本不下负数作为一条红线,倒逼经营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提升;要围绕提高项目平均利润率、营业收入利润率等关键指标,切实抓好标前协同联动、项目管理策划、过程管理、竣工清算等项目全周期商务管理措施。要强化“铁三角”队伍的培养培训,大力选树表彰创效先进典型,总结创效管理亮点,推广创效先进经验。
  五、聚焦依法合规治企年,持续优化合规管理体系
  一是要强化制度宣传贯彻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各系统要切实抓好对新制度体系的学习宣贯培训,要将制度重点条款、流程、风险点、奖惩措施等讲清讲透。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自觉用制度规范管理行为;适时开展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严肃问责。二是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运用。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大力培育法治合规文化;选取项目合规管理、依法清欠、保险索赔等方面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解读,不断提升全员依法合规意识,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利益的能力。
  六、聚焦风清气正,持续优化文化建设体系
  1.持续强化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向纵深迈进。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严格落实谈话提醒、述职述廉、干部巡察、“三重一大”集体决策等制度,推动干部队伍作风持续转变。要统筹推进巡察发现问题整改闭合和成果运用,适时开展巡察“回头看”,切实发挥好党内监督的政治效应。进一步发挥纪检组织专责监督作用。要持续聚焦亏损项目专项治理,持续聚焦新开铁路项目、大体量项目资源组织、过程管理,切实强化专责监督,持续聚焦企业管理重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效能。要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覆盖面,配齐配强三级公司审计力量,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进一步健全源头治理长效机制。
  2.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发展合力。要大力弘扬“开路先锋”文化,推动“六种文化理念”落地见效,大张旗鼓的开展正面宣传和荣誉表彰,广泛弘扬“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团队精神和“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大局意识。要积极融入上海,吸收借鉴上海属地文化打造企业竞争优势,讲好“中铁”与“上海”结缘的文化故事;大力开拓属地市场,真正将企业的成长壮大、高质量发展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将中铁的品牌优势、上海的区位优势切实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777号 电话:021-80277881 传真:021-80277881 邮编:201906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11808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