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秋秋
吴晨冉
  不知不觉,秋天又悄悄而至了。窗外的那轮明月,不知何时起,也已偷偷充盈的像个玉盘静挂当空。我知道,“中秋”又近了。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因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唐朝初年,成为“中秋节”固定节日。又名祭月节、月光诞、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寓意团圆、和谐、感恩。
  关于这些,小时候的我,虽不了解,但却极其期盼它的到来。因为“中秋”到了,便能吃到脆甜可口的香梨、晶莹剔透似珍珠的石榴、还有那一口咬下去软汁汁的红柿子。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那天家里的过节气氛。家里的大人们会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去菜园里采摘早就预留好的瓜果蔬菜,去集市上买红豆、蛋黄、芝麻等做月饼的食材。到了晚上,叔叔伯伯婶婶们都会聚集到奶奶家围桌而坐,吃着美食、品着奶奶做的似饼又似馍的“土月饼”,聊着各家今年的收成。田里喜人的水稻、地里的花生、果园里的果树......还有一些我听不懂的家常。而我也能在吃饱喝足后和哥哥姐姐们乘着月光捉迷藏、过家家,追逐打闹到半夜。就连临睡前,还要缠着爸妈讲那听了数年,却不腻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儿时的中秋,简单、静谧、却美好。后来,家乡的大人们相继外出打工,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原本炊烟袅袅的乡村,日渐的失去了人气。
  从此,“中秋”团圆,于我成了“期盼”!期盼着、期盼着,我也长大,远离了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了中秋寄托。如今,我已为人母数年,却没能和孩子讲过一次“嫦娥奔月”的故事。“妈妈,下一个中秋你能回来陪我赏月吗?”。昔日,孩子的期盼依稀萦绕耳边。
  中秋团圆,终究成了筑路人的期盼。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777号 电话:021-80277881 传真:021-80277881 邮编:201906
中国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1011808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